潍坊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在潍坊风筝制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明遗产立项的寒亭区,有这样一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他扎制风筝时“精雕细琢每一道工艺”,对著作的“神韵”有着孜孜不倦的寻求。跟着立异理念的深化和团队运作的日益老练,跨界交融成为他独有的特征标签。在新时期,面对风筝技艺的传承和开展,郭洪利有着自己一起的见地,并已探究出了有用的解决之道。
孤单少年的生长随同
郭洪利现在现已52岁,他回想中深化的一幕是,父亲每天都会骑着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从寒亭区红旗村(后来更名为寒亭二村)的家中动身,前往市区门头售卖风筝。他回想道:“车后座会放一个盒子,里边装满了咱们家一天制造好的风筝,有蝴蝶、蜻蜓、老鹰款式,有时分盒子里能装上二十个风筝,即便是只做好了五个,他也会出门去卖。”
回想起1980年前后,郭洪利慨叹道,像他们这样的普通农民家庭,如果能把握一门手艺技艺,在农闲时用来补助家用,那现已算是适当走运了。据郭洪利的老街坊徐友民介绍,郭洪利家一开始便是村里唯一做风筝的,质量很好。
扎制风筝一般有“扎”“糊”“绘”“放”四大流程,由所以男孩子,小时分的郭洪利更多被分派到帮助扎制骨架(劈竹子、烤竹子、系绳搭骨架)的使命,两个姐姐则上手绘画。放学回到家,郭洪利总是一头扎进风筝制造的世界,风筝成为他课外日子的悉数。“那个时分谈不上喜不喜爱风筝。”他说,由于每天两眼一睁就满是风筝,家里的床上、地下,都是做风筝的资料和半成品,有时分落脚都困难。
少年郭洪利与老宅
郭洪利老宅向南大约3.5公里处,有个当地叫杨家埠,明清时期,就有木版年画、风筝两项姊妹手艺制造技艺落地生根、开展鼎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潍坊风筝工业焕发了重生,风筝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特点,逐步成为了商务沟通、亲朋赠送的伴手礼,其价值也随之大幅提高。1984年,潍坊市举行第一届世界风筝会;1986年第三届世界风筝会上,一个长达360米的龙头蜈蚣风筝在潍北放飞场被成功放飞,国内外引起轰动;尔后,潍坊区域逐年举行风筝会,更是助推本地风筝职业得到迅猛开展。
在郭洪利家,由于父亲郭玉朋一向对风筝扎制进程严要求、高规范,口碑极好,所以每只风筝总能比他人多卖几块钱。渐渐地,种田成为了郭家的副业,卖风筝成为家庭的首要经济来源,“也算是吃到了风筝职业的盈利,许多人乃至经过门店找上咱们家门。”1984年前后,郭洪利家的风筝逐步呈现求过于供的状况。
在那个年代,尽管制造风筝本钱低、赢利大,但它并未被赋予“非物质文明遗产”的光环。关于整日在家专心于这项“手艺活”的郭洪利来说,难免在同龄人中感到自卑起来。“其时社会普遍以为做手艺活不行面子。”郭洪利本就内向,由于制造风筝,他的朋友变得更少了,乃至逐步变得不善言辞,与人攀谈时会脸红。
1990年,18岁的郭洪利从校园停学。尽管他是家中制造风筝的主力,但家人为了给他一个“面子的作业”以便成家立业,仍是将他送进了当地的印刷厂。“那时能在印刷厂上班,有安稳的收入,是件很风景的事。”
得益于从小对手艺制造的了解和父亲“只做精品”的严厉要求,郭洪利在印刷厂很快便锋芒毕露。印刷厂对排版容错率低、色彩调配要求详尽,这使得郭洪利的作业愈加谨慎仔细,他对色彩调配也有了一起的见地。
可是,印刷厂每个月30元的薪酬比起郭洪利一个星期做一只凤凰风筝就能卖60元的反差,让他心有不甘。因而,在印刷厂作业了半年后,郭洪利毅然决议回到自家的风筝作坊,继续静心于风筝制造。
跟着姐姐们的出嫁,老房子中那小小的卧室成了19岁的郭洪利一天中待得最久的当地。同龄的男孩子都去开大车、跑远程,而他则独安闲卧室临窗的桌子上制造风筝。春去秋来,内向又孤单的郭洪利把在窗台暂歇的鸟儿当作安慰,经过吹口哨与它们逗趣。为了防止吹口哨时平息烤风筝骨架的酒精灯,他渐渐学会了向里嘬气的“口技”,声响婉转而明澈。多年后,当郭洪利因文明沟通招待国家领导人、出访世界各地时,再遇为难冷场,他就会用那时学会的“口技”逗趣咱们。
翻开视野的美丽际遇
跟着风筝商场的开展,凭仗以家庭为单位制造风筝、库房式囤积货品出售的方式,郭洪利家也渐渐堆集了必定的资金。特别是从印刷厂辞去职务之后,成年并逐步成为家中顶梁柱的郭洪利,面对家中人手不足的状况,成功说服了思维较为传统的父亲郭玉朋,招募了村内5名巧手参加自家的风筝作坊。1992年,他们正式成立了一家风筝制造公司。
“其时的商场是推进咱们立异的动力。”郭洪利深知这一点,他活跃研讨商场趋势,发现只需风筝有所改动,就不愁销路。可是,那时的立异还首要局限于改动风筝的巨细和替换传统风筝的色彩调配,他以为,这离真实的立异还有必定间隔。
凭仗风筝制造方面的小有名气,2003年,31岁的郭洪利受邀前往丹麦参加亚洲形象艺术节,这是他初次出国进行风筝文明的宣扬。在丹麦的两个月里,他造访了丹麦的每一个城市,深化社区和村落,与当地文明进行了深化的沟通。
“那次出访,我的思维与西方文明发生了剧烈的磕碰!昌盛的经济水平、风格悬殊的艺术体现方式都对我冲击很大。”这个从我国北方小村落走出来青年,详尽地调查了当地的博物馆藏品、艺术雕塑和房屋建筑等,充沛吸收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异域文明气味。在比照中,他发现潍坊风筝的代表——“龙头蜈蚣风筝”与西方的“龙”在形象上有很大的不同。“咱们的龙头蜈蚣风筝颚短且宽,是更心爱平和的,可是西方‘龙’的牙齿更严密,显示出来的威严感和胡须的潇洒感是咱们短缺的。”此外,他还注意到西方更喜爱冷色彩的调配,而我国本乡的艺术体现则多倾向于大红大绿、浓墨重彩。
丹麦之行让郭洪利深化意识到艺术立异的宽广天地,但详细怎么改动和立异,他心中仍然有些苍茫。
2023年郭洪利在丹麦 (右二)
时刻来到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国务院同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一起,“世界风筝联合会”的会议总部也落户潍坊,这使得风筝扎制成为了一项备受敬重的职业。
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全球目光聚集于北京。在奥林匹克公园内,30个祥云小屋会集展现了我国各省区市的文明精华,郭洪利作为山东的代表,带着他精心制造的手艺风筝,亲历了这一文明盛宴。在那里,他看到了北京绢人、天津泥人张、景泰蓝花瓶的“掐丝搪瓷”、苏绣等绮丽多彩的非物质文明遗产,这些艺术珍品令他惊叹不已,陶醉其间。
“什么是艺术?”郭洪利在那时有了更深化的了解。他意识到,像泥人张这样的著作,尽管仅仅简略的泥巴,但因其神韵十足而感动人心。正是这种神韵,使得著作在附加值上具有了话语权。
或许是由于生于这片文明才智深沉的土地,比较于之前的丹麦之行,奥运会之行愈加深化地触动了郭洪利的艺术魂灵。在那里,他不只与各省最优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化沟通心得,还与世界文明爱好者展开了艺术往来;他了解了订单协作和世界贸易的流程;他为许多领导人和明星介绍潍坊风筝和自己,结识了许多媒体人和客户;他穿戴作业服却仍遭到路人的礼遇,这份荣光让他愈加克己慎行。
这次阅历带来了他史无前例的精力提高和思维觉悟,深化感遭到了中华文明带来的光荣感和传承的使命感,似乎面貌一新一般。
2008年郭洪利在祥云小屋(第二排左二)
“那半年的阅历对我的思维产生了质的腾跃,从风筝的色彩、纹理到出售方式,再到与世界接轨的新认知,我感觉这适当于我曩昔10年凭空捏造所获得的前进。”当谈及那段阅历时,郭洪利仍然难掩振奋与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那一年,他将自己的公司更名为“奥祥风筝”,用来留念这含义特殊的体悟。他深信,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才智更宽广的舞台,这样才干完成跨越式的生长,具有满足的胆量和豪情去寻求自己的愿望。
找到了一条传承开展的新路
从北京回来,郭洪利意识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出产方式行不通了,“擦了桌子另上菜。”所以他将所学所感付诸实践,成为日子的重心。
2009年,郭洪利斗胆变革,辞退了家庭作坊中的一多半工人,并接下了马来西亚的一个10万只布老虎的订单。他发起寒亭区十多个村大队进行实验性出产。他解释道,以往将做不完的风筝交给他人制造存在许多变数,老操心,质量也无法保证。而这次布老虎的出产改动了两点:一是选用订单式出产,保证本钱可控、赢利空间安稳;二是引进流水线作业,保证速度和质量。这种方式下,每个流程点只担任一个制造环节,他只需担任资料运送和质量把关,大大减轻了他的担负。这次出口10万只布老虎的测验让郭洪利开始进入世界贸易,也为他后续的征途增添了决心。
可是,2012年的风筝商场却意外遭受隆冬,潍坊多半风筝厂面对关闭。可是,郭洪利却并未遭到太大影响,“我觉得归功于我一向在改动。我心里也不畏惧,有底。”他归功于自己一向在改动和习惯商场。这一年,一个关键让他将订单式出产提高为了高端定制,与大品牌协作,这一方式一向连续至今。
其时,芬兰某闻名手机品牌计划在我国选用风筝作为新品促销品,并向风筝厂商和艺术家们广泛搜集样品。可是,无论是机器轧制的、碳素杆的,仍是传统风筝骨架的样品,都无法让品牌方满足。终究,他们找到了郭洪利。他的著作寄曩昔后,品牌方当即签订了50万只风筝的合同。
郭洪利是怎么赢得如此挑剔的品牌方的呢?本来,他立足于外籍客户的身份和审美定位,奇妙地将极简风和中华文明的丰盛才智交融在一起。在大样规划上,他选用简略的菱形、三角形款式;在资料挑选上,他选用极具质感、绿色环保的无纺纸。这种纸张的触感和纹理都优于其他原料,任何色彩都能在上面呈现出美丽的效果。
尽管得到了品牌方认可,可是这么小的公司想要在两个月赶出50万只的风筝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签合同前,团队的老伙计们没少劝他,怕“砸在手里”。可是郭洪利在印刷厂干过,他觉得以他对印刷技艺的了解,可以拿下这个订单。郭洪利连夜赶往青岛的一家大型滚筒印刷厂,验证印刷功率和切开问题,又前往南边一家造纸厂亲身参加纸浆配比,保证纸张可承受的印刷机器拉力。抵达两个厂的时分都是深夜,他的敬业精力感动了厂家,也让他们觉得我国人能给国外大品牌做订单不容易,因而十分协作,协作很快就达成了。
(2012年50万只风筝订单出产现场)
“没有那10万的布老虎订单,我哪敢接这50万只风筝的订单啊。”手机促销品让郭洪利赚到了真实含义上的第一桶金,郭洪利说,和大品牌协作人家看的便是规划,而这正是他所拿手的。这些年足不出户的阅历不只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提高了他的审美水平,使得他在规划上别出心裁。由于产品的附加值高,还能起到广告宣扬的效果,郭洪利决议专心于走高端定制和与大品牌协作的路途。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挑选。
这些年来,郭洪利带着他的风筝走遍了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马耳他、澳大利亚、泰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区域,进行风筝放飞和扎制技艺的展演。他的风筝更是被发往了170多个国家和区域,合著作牌从食品类如饼干、方便面、奶茶、巧克力,到体育用品如匹克运动鞋,再到城市吉祥物,以及近年来备受欢迎的手游如“王者荣耀”、“浮生为卿歌”等,郭洪利的风筝经过不同的载体走向了世界,融入了许多的文明和民族之中,走出了一条容纳并蓄、充溢生命力的传承之路。
2020年郭洪利与王者荣耀协作
风筝匠人的考虑与据守
“活下去”与“传下去”,一向对错物质文明遗产传承与开展的两大中心出题。关于郭洪利而言,走上非遗传承之路或许起初是懵懂的,但在这条路上探寻“活下去”的时机,则是命运的眷顾。而传承与开展非遗文脉,则是他坚决的信仰,也是他热心拥抱这个年代的一起方法。
在与风筝相伴的几十年里,郭洪利见证了潍坊风筝开展的沉浮,亲历了每一届潍坊世界风筝节的盛况,与因订单协作而结缘的朋友们握手言欢。可是,富贵落尽,回到作业室,拿起毛竹与劈刀,点起酒精灯,他深知,一切成就都源自这些最质朴的资料。所以,他沉浸于孤单的创造之中,据守“只做精品”的信仰。
近年来,郭洪利的风筝著作屡获荣誉。2018年与2021年,他的著作被我国文明和旅游部选为国礼“文明我国礼”;2020年,游戏《王者荣耀》推出“风筝回城”特效,郭洪利亲身直播介绍“瑶”主题风筝,招引在线观看人数高达650万人次;2021年,他为央视戏剧频道《春暖花开》节目创造的脸谱风筝,其制造进程被拍照成双语短片,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许多爱好者高价求购风筝原件及视频原件。
在堆满精巧风筝样品原件与奖杯证书的会客小屋里,当被问及最喜爱哪一个风筝时,郭洪利环视四周,终究拿起了多年前制造的一个龙头骨架。他细细抚摸,竹条薄如蝉翼却坚韧有力,龙角弧度对称而美丽,龙眼威严炯炯,龙须细如米线、潇洒自若,关节处用米色细绳精心绑扎,简直不见线头,全体造型调和大方。这不只是他几十年技艺打磨的结晶,更是他一直据守的传承规范。
怀揣这份初心,郭洪利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将所见所闻融入风筝规划之中,创造出许多精品与珍品。最近,他创造的《鹤鹿同春》主题风筝伴手礼更是令人惊叹。郭洪利乃至不忍触碰这件著作,由于它骨架最薄处仅有0.1毫米,显得尤为“软弱”。
书本巨细的《鹤鹿同春》,郭洪利的团队做了近两个月。它以改造后的北京沙燕为造型,选用紫色、金色为主色彩,中心系着红飘带的“宝葫芦”两边各有一只翱翔的“仙鹤”,下方两只奔驰的“梅花鹿”一起衔着一簇怒放的“桂花”。葫芦里荡出的“紫烟”构成上方的紫色“祥云”,鲜红的“飘带”与“仙鹤”“仙鹿”相伴,与金色的勾勒线相映成趣,为全体增添了灵动的贵气。
“这一件风筝的手艺原件价格五六千元,而印刷品的价格也在三五百元左右。”郭洪利说,选用敦煌岩画里的元素和唐卡的绘画方法,是这件著作的立异中心,它的美足以感动每一个人的心。
2024年郭洪利与《鹤鹿同春》主题风筝
依照郭洪利的说法,这些年来,他凭仗自己数十年堆集的技艺和对艺术的不懈寻求,赶上了非遗文明兴起的浪潮,充沛享遭到了“潍坊风筝”带来的巨大开展盈利,可谓功成名就。可是,当谈到大女儿郭嘉玮也步入这一行时,他的情绪却显得不那么达观。他疑问,在未来的三十年、五十年里,非遗开展的盈利是否还会继续存在?
郭嘉玮本年25岁,身段高挑而纤瘦。2021年,她从环境与规划专业结业,之后用两年的时刻尽力备考教师编制,却未能如愿。她性格内向,每次采访完毕后都会转身长舒一口气,或许是得了青年郭洪利的某种“真传”。
本年,郭洪利让郭嘉玮来到他的作业室帮助,并并鼓舞她单独参加了两次官方举行的风筝展现活动,没有父亲的伴随。他期望女儿能经过这些阅历增加才智、开阔视野,并期望女儿能像他当年在丹麦、北京奥运会上那样,与风筝建立起某种“奥秘连接”。
可是,在与风筝“打交道”的进程中,郭嘉玮显得有些被迫。在她的回想中,每逢涉及到“风筝”,父亲就会变得有些严厉,乃至有点“凶”。她很罕见时机听到父亲向记者叙述当年的奥运之行。此外,她并不看好风筝的文创商场,以为目前商场大将风筝款式简略地印在抱枕、简易布包上的规划过于普通,是规划专业学生课后作业的水平,无法招引新一代年轻人的目光。在本年的十月一之后,她在浙江仙女湖的文创阛阓上发现,南边人对风筝的爱好并不大,她所卖出的风筝收入乃至不足以付出邮费。
郭洪利与郭嘉玮(摄于2001年)
在郭洪利眼中,他会为女儿供给一个专心于手艺风筝制造的杰出渠道,但未来的路途需求她自己去探究,他不会强加干与。他说,在新年代布景下,传承的含义现已逾越了传统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磕头行拜师礼这样的典礼。他以为,走出国门叙述潍坊风筝的故事是传承,承受记者采访、录制视频给这个年代留下声响做好非遗宣扬是传承,给学生上一堂风筝扎制课程更是传承,让优异的传统文明口口相传、激起年轻一代对手艺风筝的酷爱,从而使非遗文明生生不息,这些都是传承的真实内在。
10月中旬,“郭洪利的风筝铺”在潍坊市寒亭区的梦里水乡正式开业,店内展现了郭洪利精心制造的各种传统手艺风筝。郭洪利表明,他偏心“铺”这个字,由于它让人联想到小时分巷子口的杂货铺、早餐铺,那些可以凝集韶光、温暖人心的场所,会在每个普通的日子里都闪耀着光辉。
(群众新闻记者 张蓓 通讯员 黄晨玮 文中图片除第7张外,均由郭洪利供给)